好的,作為一個在臺灣尋找真正美味甜點、尤其迷戀法式甜點的吃貨,我太懂那種渴望了。找遍臺北、臺中,踩過雷,也遇過驚喜,今天就想用我最真實的口吻,跟大家嘮嗑一下法式甜點這件事,分享幾個我覺得在家也能挑戰的美味食譜,還有我對臺灣法式甜點圈的一點觀察(包含小小吐槽,嘿)。放心,這篇絕對是我一字一句敲出來的心得,保證夠真實,夠接地氣!
目錄
- 從巴黎小咖啡館到我家廚房:我的法式甜點狂熱與實戰分享 (From Parisian Cafés to My Kitchen: My French Pastry Obsession & Hands-on Sharing)
- 法式甜點的靈魂在哪裡? (Whats the Soul of French Pastries?)
- 我的居家法甜挑戰第一彈:經典檸檬塔 (My First Homemade French Pastry Challenge: Classic Lemon Tart)
- 挑戰夢幻與崩潰一線之隔:杏仁小圓餅 – 馬卡龍 (The Challenge Between Dream and Disaster: Macarons)
- 殿堂級的華麗組合:聖多諾黑 (The Grand Assemble: Saint-Honoré)
- 在臺灣尋找道地法式甜點:我的觀察與感想 (Finding Authentic French Pastries in Taiwan: My Observations & Thoughts)
- 法式甜點 Q&A (快問快答)
從巴黎小咖啡館到我家廚房:我的法式甜點狂熱與實戰分享 (From Parisian Cafés to My Kitchen: My French Pastry Obsession & Hands-on Sharing)
還記得第一次在巴黎街角那間不起眼的老咖啡廳,吃到那塊檸檬塔時的心情嗎?那酸、甜、酥、香在嘴裡爆開的瞬間,簡直像被雷劈中!(當然是好的那種雷啦) 從此我就掉進了法式甜點這個華麗又精緻的深坑,爬都爬不出來。回臺灣後,那股想念驅使我幾乎嚐遍了各大名店、小巷弄的甜點店,就是想找回那種感覺。老實說,失望的次數不少呢。有些標榜”法式”,但甜到齁死人,吃完只想灌水;有些口感粗糙,跟”精緻”兩個字完全搭不上邊;還有些…唉,根本就是亂創新,把經典的美好都破壞了。(這算是我小小的負面評價吧?) 但也因此,讓我更下定決心,不如自己動手做吧!至少能控制甜度,掌握那份”恰到好處”的平衡。 市面上介紹法式甜點的文章很多,但我覺得常常少了點”人性”。不是太學術,就是太浮誇地讚美,很少人願意誠實地說”這個步驟其實很搞剛(麻煩)”或者”這材料在臺灣真的不好買”。我想填補的,就是這個空白:用真實廚房裡的磕磕碰碰,和大家分享我對法式甜點的熱愛與挑戰。
法式甜點的靈魂在哪裡? (Whats the Soul of French Pastries?)
很多人覺得法式甜點就是貴、就是美、就是裝在小盒子裡看起來很厲害。但我覺得它的靈魂在於兩點:平衡與層次。甜和酸、酥和軟、濃郁和清新,都要剛剛好,誰也不搶誰的風頭。而且,往往一口下去,能感受到好幾層不同的味道和口感在變化,這才是厲害的地方。沒有平衡感的甜點,再漂亮也只是個空殼子(沒錯,我說的就是某些甜死人不償命的店…)。 經典款的法式甜點,光是種類就多到數不完。我整理幾個我覺得最容易上手(相對而言啦!),也最能體現法式精神的代表,給大家參考:
經典品項 | 風味/口感核心 | 難度(主觀) | 在臺常見問題 |
---|---|---|---|
檸檬塔 (Tarte au Citron) | 酸香明亮 vs 甜酥塔皮 | ★★☆☆☆ | 塔皮濕軟、檸檬餡過甜或過稀、缺乏層次 |
馬卡龍 (Macaron) | 酥脆外殼 vs 濕軟內餡 | ★★★★☆ | 空殼、沒裙邊、過甜、餡料化學感重 |
聖多諾黑 (Saint-Honoré) | 泡芙、卡士達、焦糖、塔皮的複雜交響 | ★★★★★ | 組合鬆散、焦糖黏牙、卡士達油水分離 |
可麗露 (Canelé) | 焦脆深色外殼 vs 濕潤軟Q蜂巢內裡 | ★★★☆☆ | 外殼不夠脆、內裡太乾或濕爛、香氣不足 |
千層派 (Mille-feuille) | 酥皮極致酥脆 vs 滑順香草卡士達 | ★★★★☆ | 酥皮軟掉、卡士達結塊、切下去全垮 |
看到難度了嗎?別被嚇到,我們挑”相對”簡單的開始!
我的居家法甜挑戰第一彈:經典檸檬塔 (My First Homemade French Pastry Challenge: Classic Lemon Tart)
說真的,檸檬塔是我覺得最能快速獲得成就感,也最能檢驗一家店基本功的法式甜點。好的檸檬塔,塔皮要夠酥、夠香、夠紮實,不能一碰就碎,也不能溼軟。檸檬餡要夠酸、夠明亮,但甜度要恰到好處地平衡那股酸勁,質地要像絲緞一樣滑順,能穩穩地站在塔皮裡,不能流得到處都是(我絕對遇過這樣的災難…)。
- 甜酥塔皮 (Pâte Sucrée):
- 低筋麵粉 – 150g (過篩!這個步驟很重要,關係到口感)
- 無鹽奶油 (冰的!) – 75g (切成小塊。奶油溫度是關鍵)
- 糖粉 – 50g (用糖粉比較細膩)
- 鹽 – 一小撮 (真的,一小撮就夠,提味用)
- 蛋黃 – 1顆 (大顆的)
- 冰水 – 10-15ml (視麵糰狀態加,別一次倒完!)
- 檸檬餡 (Lemon Curd):
- 新鮮檸檬汁 – 100ml (大概3顆檸檬,絕對不能用濃縮汁!)
- 檸檬皮屑 – 1顆的量 (只要黃色部分,不要刮到白膜會苦)
- 全蛋 – 2顆
- 蛋黃 – 2顆
- 細砂糖 – 120g (這個甜度我覺得算平衡,怕酸可加到140g,但別超過!)
- 無鹽奶油 – 90g (切小塊,室溫軟化)
- 裝飾 (Optional):
- 打發鮮奶油 (鮮奶油150ml + 砂糖15g)
- 檸檬皮屑
- 糖漬檸檬片
- 做塔皮 (最好提前一天做):
- 麵粉、糖粉、鹽放進食物處理機攪打幾秒混勻。沒機器?用手快速搓也行,但奶油別融化!加入冰奶油塊,繼續打成砂礫狀。加入蛋黃,稍微攪打。一點點、一點點地加入冰水,直到麵糰勉強能捏成團就好!千萬別過度攪拌,會出筋!麵糰會看起來很散,但用手捏壓可以成形就對了。
- 把有點散的麵糰倒在保鮮膜上,用手掌跟推壓成扁平圓餅狀。包好,放冰箱冷藏至少2小時,最好隔夜! 這是塔皮酥脆的關鍵!(等不急?至少2小時!)
- 取出冰硬的麵糰,稍微回溫5分鐘(夏天時間縮短)。桌上撒點手粉,桿開成比塔模(底部+側邊高)大一圈的圓形。小心鋪進塔模,用手指仔細按壓貼合底部和側邊,特別是邊角。用叉子在塔皮底部均勻戳洞(防止烘烤時鼓起)。鋪上烘焙紙,壓上重石(或用米、豆子代替)。冷藏30分鐘以上。
- 預熱烤箱190°C。放中層烤15分鐘。移除重石和烘焙紙,再烤5-10分鐘,直到塔皮呈現金黃色。取出放涼。這時候塔皮應該是硬脆的!如果底部有鼓起,趁熱用湯匙背壓平。
- 做檸檬餡:
- 取一個耐熱盆(不鏽鋼或玻璃),混合檸檬汁、檸檬皮屑、全蛋、蛋黃、細砂糖。用手動打蛋器充分攪勻。
- 準備一個比耐熱盆稍小的鍋子,裝水煮沸後轉小火保持微滾(隔水加熱用)。把耐熱盆放在鍋子上方(盆底不要碰到水!),持續攪拌。
- 不停攪拌! 你會發現混合物慢慢變濃稠,像卡士達醬一樣,可以在刮刀上輕輕覆蓋一層,用手指劃過痕跡不會立刻消失(約82-85°C)。這步驟需要耐心,可能要10-15分鐘。記得:絕對不能讓它滾沸,會變蛋花湯! (我有過慘痛教訓…)
- 離開熱水,立刻放入軟化的奶油塊。繼續攪拌,讓奶油完全融化並融入檸檬餡中,變得光滑有光澤。過篩!過篩掉檸檬皮屑(喜歡保留也可以)和可能的結塊,確保絲滑口感。
- 把溫熱的檸檬餡倒入完全放涼的塔皮中。輕輕搖晃一下讓表面平整。冷藏至少3小時,最好隔夜,讓餡料完全凝固定型。 心急吃不了好塔!
- 組合:
- 要吃之前再裝飾!擠上打發的鮮奶油(用星形花嘴隨意擠幾坨),或簡單撒點檸檬皮屑,放片糖漬檸檬就很美。
- 塔皮濕軟? 可能:奶油太軟化、水加太多、烘烤不足、餡料倒入時塔皮沒完全涼、冷藏時間不夠。冰!冰!冰! 是塔皮好朋友。
- 檸檬餡太稀? 加熱溫度不夠沒煮濃稠。耐心攪拌到夠濃稠才離火。
- 檸檬餡結塊? 加熱時攪拌不均勻,或溫度過高變蛋花。隔水加熱要控制好溫度,持續攪拌。
- 覺得酸? 下次糖量加到140g試試。新鮮檸檬的酸度每次也有點差異。
- 塔皮難脫模? 我用的是有活動底部的塔模,輕鬆推上來。如果是固定模,記得在鋪塔皮時壓實邊緣,烘烤後用刀小心劃一圈。
剛做好的檸檬塔,塔皮是酥的,檸檬餡是冰涼絲滑又濃郁酸香的,那個平衡感啊… 自己做的成就感真的無法形容!比起外面買一個動輒兩三百臺幣,自己做成本低多了(省錢小確幸),而且甜酸度完全自己掌握。你說,是不是值得挑戰看看?臺北哪裡有好吃的法式檸檬塔?說真的,自己做完後,嘴更刁了! (這裡偷偷用了疑問句和SEO關鍵詞)
挑戰夢幻與崩潰一線之隔:杏仁小圓餅 – 馬卡龍 (The Challenge Between Dream and Disaster: Macarons)
提到法式甜點,十個人有九個半會想到馬卡龍吧?那繽紛的色彩、圓滾滾的外型、還有那標誌性的蕾絲裙邊(Feet),真的超夢幻!但它的難搞程度也是出了名的,被戲稱為”最讓人崩潰的甜點”。在臺灣,一顆正統法式馬卡龍可能要價八、九十元臺幣起跳,而且真的好吃、外型完美的,老實說…沒那麼多間。很多吃起來空空的(沒內餡感)、死甜、或者口感黏牙,根本沒有傳說中那種”外殼輕薄酥脆、內裡濕潤稍黏”的微妙境界(這裡就是我的負評了)。 我自己挑戰馬卡龍的次數…嗯,大概失敗過十幾次吧!直到現在也不能保證每次都完美。那種期待開啟烤箱看到完美裙邊,結果發現裂開、沒裙邊、歪七扭八的心情,真是又愛又恨啊! 為什麼還要挑戰?因為成功的那一刻,真的會感動到想哭!而且自己做的餡料,可以調整甜度,做出真正喜歡的口味。宅配馬卡龍推薦哪家?說真的,有時不如自己試試看!
- 杏仁蛋白餅 (Shells):
- 杏仁粉 – 100g (必須用超細杏仁粉!粗的請過篩,篩不過的丟掉!)
- 糖粉 – 100g (也必須過篩!)
- 蛋白 – 75g (約2.5顆大號雞蛋蛋白,務必使用室溫蛋白!)
- 細砂糖 (加在蛋白中) – 90g
- 天然食用色膏 – 少許 (液體或膏狀較佳,粉狀容易結塊)
- 內餡 (以巧克力甘納許為例):
- 苦甜巧克力 (55%-70%) – 100g (切碎)
- 動物性鮮奶油 (35%以上) – 100ml
- 無鹽奶油 (室溫軟化) – 15g (可省略,但加了口感更滑順)
- 事前準備 (非常重要!):
- 把杏仁粉和糖粉一起過篩至少兩次(最好三次)。這是馬卡龍表面光滑的關鍵!篩不過的粗顆粒就捨棄吧。過篩後混合均勻備用。
- 準備好烤盤,鋪上烘焙墊(Silpat)或烘焙紙(建議用有畫圓圈的專用烤墊)。
- 蛋白放至室溫。打蛋白的盆子絕對要乾淨、無水、無油!
- 把細砂糖分裝好。蛋抽、刮刀準備好。
- 預熱烤箱。重點難題! 每臺烤箱脾氣不同,可能需要多次測試。一般建議150°C-160°C,但真的要看情況。建議買個烤箱溫度計!設定上火/下火或旋風?也視烤箱而定。初次嘗試建議150°C旋風模式試試看。
- 製作杏仁糊:
- 把過篩好的杏仁粉+糖粉混合物放入大盆中。加入約1/3的室溫蛋白(不用精確)。用刮刀壓拌,直到乾粉全部濕潤,形成非常非常濃稠、幾乎無法攪動的糊狀。這是”Macaronage”的第一階段。這時可以加入色膏,繼續壓拌均勻。色膏寧可少加,後續調整,一次加太多顏色會太深。
- 打發蛋白霜:
- 剩下的蛋白放入非常乾淨的打蛋盆。用電動打蛋器(中高速)打至出現粗泡。加入1/3的細砂糖。繼續打至泡泡變細,再加入1/3糖。打至出現紋路,加入最後1/3糖。打到提起打蛋頭,蛋白霜呈現硬性發泡,尖端直立挺直不下垂(但千萬別打到乾性發泡變成棉花狀了!)。
- 混合 (Macaronage – 最關鍵步驟):
- 取約1/3打好的蛋白霜,加入步驟2的杏仁糊中。用刮刀以壓拌的方式(像在折疊、按壓),大概混勻即可,不用在意還有很多蛋白霜塊。
- 加入剩下的一半蛋白霜。這次改用翻拌加切拌的方式(從底部往上翻起,畫J字,同時轉盆),小心地混合。不要過度攪拌!
- 加入最後的蛋白霜。繼續用翻拌加切拌的方式混合。關鍵來了! 當你感覺刮刀劃過麵糊時,阻力變小,麵糊呈現”飄帶狀”:提起刮刀,麵糊會像緞帶一樣連續流下,落下後在盆裡的麵糊上,痕跡會在約10-15秒內消失。這個狀態叫”亮面緞帶狀”(Figure Ribbon)。切記!寧可稍微攪拌不足(痕跡消失慢),也絕對不要過度攪拌(痕跡秒沒,麵糊太稀)! 過度攪拌是失敗主因之一!
- 擠花、晾皮:
- 將麵糊裝入圓形花嘴(約1cm直徑)的擠花袋。垂直於烤盤,擠出大小一致的圓形(約3-4cm直徑)。擠完後,拿起烤盤在桌上用力”頓”幾下(底下可以墊毛巾),震出大氣泡。用牙籤小心地把表面的氣泡戳破。
- 晾皮! 讓擠好的馬卡龍麵糊表面在室溫下接觸空氣,形成一層薄薄的、不沾手的”皮”。這關係到裙邊的形成!視環境濕度需要15-60分鐘不等。臺灣夏天通常要晾久一點(30-60分鐘),冬天可能15-30分鐘。判斷標準:用手指非常輕地碰觸表面,不沾黏、感覺結了一層薄殼就OK。不能晾太久導致乾裂!
- 烘烤:
- 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中層。放入後立刻關門。重要:先不要開旋風! 如果烤箱有旋風功能,可以在烤了約3分鐘、裙邊已經明顯膨起定型後,再開旋風幫助烘烤均勻。總烘焙時間約12-18分鐘,視烤箱狀況調整。
- 觀察:裙邊通常在進爐後2-5分鐘內開始出現並定型。烤到後期,用手輕輕推頂部邊緣,感覺穩固不晃動就好了。千萬別烤過頭!烤好的馬卡龍底部應該不沾黏烤布/紙。
- 冷卻:
- 出爐後,讓烤盤在架子上完全冷卻再嘗試取下馬卡龍殼。熱的時候很脆弱!冷卻後底部應該是平的。
- 製作甘納許內餡:
- 鮮奶油加熱至微滾(邊緣冒小泡)。倒入切碎的巧克力中,靜置一分鐘。從中心開始慢慢攪拌,直到完全融化混合均勻順滑。加入軟化的奶油(如果使用),攪拌至融化。稍微放涼變濃稠(室溫或冷藏一下,不時攪拌)。
- 夾餡:
- 將冷卻的馬卡龍殼配對(大小相近的)。將甘納許裝入小擠花袋(用圓嘴或直接剪小口),擠在其中一片殼的平面上(不要擠到邊緣),再蓋上另一片殼。輕輕按壓至餡料稍微擴散到邊緣。
- 熟成 (Aging): 夾餡好的馬卡龍,放入密封盒,冷藏至少24小時!這步驟超級重要!讓內餡的水分慢慢浸潤餅殼,達到外殼酥脆、內餡濕潤、餅身軟Q的完美口感。現吃通常餅殼會太脆、餡料太硬,口感分離。相信我,忍耐一天,你會發現差非常多!這才是正統法式甜點馬卡龍該有的樣子。
- 失敗是常態: 沒裙邊(蛋白霜打發問題、攪拌過度或不足、晾皮不足)、表面裂開(攪拌過度、晾皮不足、烤箱溫度過高)、空心(攪拌過度、晾皮不足、蛋白霜打發問題)、黏底(沒烤熟、底部受潮)、歪腰(擠花不垂直、烤盤不平、烤箱溫度不均)… 太多可能了!每次失敗都要仔細回想步驟,下次調整。
- 環境濕度是大敵: 臺灣潮濕天做馬卡龍簡直是自虐!開冷氣或除濕機吧… 或者在濕度低的日子做。
- 烤箱溫度是玄學: 真的要紀錄每次的溫度、位置、時間,慢慢找出自己烤箱的甜蜜點。買個烤箱溫度計很必要!
- 值得嗎? 當你終於烤出完美的裙邊,夾餡熟成後咬下去,那外酥內軟濕潤、餡料濃鬱又不膩的感覺… 絕對值得! 而且自己做的內餡,巧克力濃度自己選,甜度也更好控制,不像外面賣的很多甜到頭痛。想買馬卡龍模具?不如先投資好的烤墊和食材!
殿堂級的華麗組合:聖多諾黑 (The Grand Assemble: Saint-Honoré)
如果說檸檬塔是基本功,馬卡龍是技巧考驗,那聖多諾黑(Saint-Honoré) 絕對是法式甜點中的豪華拼盤、組合技大師!它包含了:一片甜酥塔皮、一圈泡芙(Pâte à Choux)、香草卡士達餡(Crème Pâtissière)、香緹鮮奶油(Chantilly Cream)、還有淋在泡芙上晶瑩焦脆的焦糖(Caramel)。每一部分單獨拿出來都是一個挑戰,組合在一起更是要命… 但它華麗的外型和豐富的口感層次(酥、脆、軟、滑、香、甜、微苦焦香),絕對是在重要日子端出來會讓大家驚呼的甜點!在臺灣,這種複雜甜點通常在高階法式甜點店才有,而且價格…嗯,你懂的(高貴)。
- 基礎甜酥塔皮: 同檸檬塔食譜,份量減半即可。需預先烤好放涼。
- 泡芙麵糊 (Pâte à Choux):
- 水 – 60ml
- 全脂牛奶 – 60ml
- 無鹽奶油 – 55g (切小塊)
- 細砂糖 – 5g (幫助上色)
- 鹽 – 一小撮
- 中筋麵粉 – 70g (過篩)
- 全蛋 – 約2-2.5顆 (打散,室溫)
- 經典香草卡士達餡 (Crème Pâtissière):
- 全脂牛奶 – 250ml
- 香草莢 – 半根 (剖開刮籽) 或 純香草精 1小匙
- 蛋黃 – 3顆
- 細砂糖 – 60g
- 玉米粉 – 20g (或低筋麵粉)
- 無鹽奶油 – 15g (室溫軟化,可省略)
- 焦糖 (Caramel):
- 細砂糖 – 100g
- 水 – 25ml
- 香緹鮮奶油 (Chantilly Cream):
- 動物性鮮奶油 (35%以上) – 150ml
- 糖粉 – 15g
- 香草精 – 少許 (可省略)
- 組裝裝飾:
- 糖粉 (過篩裝飾用)
- 開心果碎 (或其他堅果碎)
- 預熱烤箱190°C。烤盤鋪烘焙紙。
- 小鍋放入水、牛奶、奶油、糖、鹽,中火加熱至奶油融化且液體完全滾沸。
- 離火,立刻一次性倒入過篩好的麵粉!快速用木匙或耐熱刮刀用力攪拌,直到形成一個不沾鍋的光滑麵團。
- 放回中小火上,繼續加熱並不停翻拌,讓麵團底部出現一層薄膜(約1-2分鐘),這步驟是蒸發多餘水分、燙熟麵粉。
- 離火,將麵團轉移到另一個盆(或廚師機碗)。稍微攤開散熱約1分鐘(麵團摸起來溫熱不燙手)。
- 分次加入打散的蛋液!每次加入都要用木匙或刮刀徹底攪拌吸收完全,再加下一次。蛋液用量可能不同,關鍵看麵糊狀態:提起刮刀,麵糊呈現倒三角狀,長約4-5cm,邊緣光滑,會緩慢落下。太乾加點蛋液,太稀就… 有點麻煩了(可能麵糊溫度不夠或蛋加太快)。
- 將泡芙麵糊裝入圓形花嘴(約1cm直徑)的擠花袋。在鋪好烤紙的烤盤上擠出:a) 幾個小圓球(直徑約2-2.5cm,做頂部的泡芙)。b) 在已經烤好放涼的迷你塔皮邊緣,擠一圈連續的小圓球(約1.5-2cm直徑)。擠完後,手指沾點水,輕輕按壓每個小圓球頂端的尖角,讓表面平整。
- (可選但推薦:) 在泡芙表面噴一點點水霧(幫助形成蒸汽)。
- 放入烤箱,立刻關門。烤約15分鐘(讓泡芙膨脹定型),然後將烤箱門開一個小縫(可用木匙卡住),降溫至170°C,再烤約15-20分鐘,直到泡芙呈現均勻深金黃色,完全乾燥,敲底部有空心感。出爐後立刻移到架子上放涼。一定要烤乾! 不然冷卻後會塌陷。
- 小鍋中加入牛奶和剖開刮籽的香草莢(連同籽和莢)。中小火加熱至鍋邊冒小泡(即將沸騰),離火,蓋鍋蓋燜10-15分鐘讓香草味釋放。取出香草莢(洗淨晾乾可以做香草糖!)。
- 盆中混合蛋黃、細砂糖、玉米粉(或低粉),用手動打蛋器打到顏色變淺、質地蓬鬆。
- 將溫熱的香草牛奶緩緩沖入蛋黃糊中,同時不停攪拌。
- 將混合液倒回小鍋中。中小火加熱,不停用耐熱刮刀或打蛋器攪拌(特別是鍋底和邊緣),直到卡士達變得非常濃稠,出現大泡泡並持續沸騰約1分鐘(確保玉米粉煮熟),質地像美乃滋。離火。
- 加入軟化的奶油(如果使用),攪拌融化均勻。
- 立刻倒入淺盤/盆中,表面貼著覆蓋保鮮膜(防止結皮)。放涼後冷藏至少2小時,最好隔夜使其充分凝固變硬。 使用前再用打蛋器攪打順滑。
- 準備焦糖: 小鍋放細砂糖和水,中火加熱。不要攪拌! 輕輕晃動鍋子讓糖水均勻。煮至糖水沸騰,顏色變成琥珀色(淺金黃 -> 琥珀色,注意別煮過頭變苦!)。離火。將鍋底浸入冷水幾秒鐘阻止繼續加熱(小心蒸汽!)。
- 沾泡芙頂: 用夾子或竹籤夾住小圓球泡芙頂部,底部快速浸入焦糖中(約1-2秒),立刻拿起,沾糖面朝上放在抹了薄油的烘焙紙或矽膠墊上冷卻定型。焦糖會變硬變脆。動作要快!焦糖降溫很快會變硬! 小心燙!(我常被燙到…)
- 填充塔底: 將冷卻變順滑的香草卡士達餡裝入擠花袋(用星嘴或圓嘴),擠在烤好的迷你塔皮底部(沒有泡芙圈的部分),填滿至接近塔皮邊緣泡芙圈的高度。
- 擠香緹鮮奶油: 鮮奶油加糖粉、香草精,打發至硬挺。裝入有星嘴的擠花袋。在卡士達餡上,圍繞著中間擠一圈小花。
- 組合頂部泡芙: 將沾了焦糖的泡芙頂部,輕輕放在香緹鮮奶油圈中央。
- 最後點綴: 篩上少許糖粉,撒點開心果碎。完成!
做一次聖多諾黑,廚房真的像戰場!從熬卡士達到煮焦糖,再到擠泡芙組裝,沒個半天時間搞不定。但是!當你把這個美麗的作品端出來的那一刻,看到朋友們驚喜的表情,切開後層層分明的內餡,一口咬下集結了酥塔皮、軟Q泡芙、滑順卡士達、輕盈香緹鮮奶油和脆甜焦糖的複雜口感… 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!這才是法式甜點工藝的華麗展現。你想嘗試這份華麗的挑戰嗎?臺中法式甜點名店有賣完整的聖多諾黑嗎?有,但自己做成就感無價! (又一次疑問句和關鍵詞)
在臺灣尋找道地法式甜點:我的觀察與感想 (Finding Authentic French Pastries in Taiwan: My Observations & Thoughts)
在臺灣生活這些年,臺北、臺中、臺南、高雄的法式甜點店也去了不少。老實說,要找到真正”道地”的法式甜點,難度有點高。很多店是學了樣子,但精髓沒抓到。比如:
- 甜度問題: 這真的是最大痛點!法國本土的甜點,甜度其實搭配咖啡或茶是剛好的,但直接吃確實偏甜。問題在於,臺灣有些店家只學到甜,沒學到平衡。檸檬塔甜到蓋過酸香,馬卡龍甜到發膩,千層派的卡士達也甜死人。彷佛不甜就不夠”高階”?(強烈吐槽) 有些店會調整成”臺灣甜度”,這很好,但過度調整到失去法式的靈魂風味,也不對。平衡!平衡!平衡!(很重要說三次)
- 技術細節: 塔皮夠不夠酥脆?卡士達夠不夠絲滑?泡芙夠不夠乾爽空心?可麗露的外殼夠不夠焦脆?這些基本功,真的不是每家店都做得好。有時吃到的塔皮軟趴趴,卡士達粉感重或結塊,泡芙軟掉,可麗露像發糕… 真的很傷心。錢花了,期待落空。
- 食材成本: 用最好的法國奶油(Échiré, Beurre Bordier…)、頂級法芙娜巧克力、馬達加斯加香草莢… 成本當然高,賣得貴可以理解。但有些店… 嗯,食材明明普通(吃得出區別),也賣天價,這就有點… (你懂的)。
- 創意 vs 經典: 我很欣賞勇於創新的甜點師。但創新應該建立在紮實掌握經典的基礎上。看過太多為了創新而創新,加了莫名其妙的東西(比如鹹蛋黃、肉鬆、珍珠奶茶…),把經典款改得面目全非,失去了法式甜點那種優雅內斂的底蘊(個人觀點)。不是不能加,而是融合得是否巧妙?是否加分?這點需要功力。
當然,臺灣也有非常厲害、堅持品質與風味的甜點師和店家!他們可能默默在小巷裡,或是已經建立起口碑。他們的產品,吃起來就能感受到那份用心和對經典的尊重。找到這樣的店,我會非常樂意當回頭客!臺南法式甜點推薦?需要點耐心發掘在地好店!
型別 | 優點 | 缺點/注意事項 | 我的選擇傾向 |
---|---|---|---|
法國師傅坐鎮/法國直營 | 風味最貼近原版、技術嚴謹、食材通常講究 | 價格最高、可能較不調整甜度、選擇可能較經典保守、”道地”有時等於”偏甜” | 想品嚐最正統風味時的選擇 |
留法/拜師法籍師傅的臺灣主廚 | 技術扎實、理解經典、通常更懂臺灣人口味調整、食材品質普遍不錯 | 品質落差可能較大、有些會過度在地化 | 我最常探索、最容易找到驚喜的類別! |
自學/風格融合的甜點店 | 創意多元、價格通常較親民、常有獨特亮點 | 基本功可能不穩、經典款容易走鐘、對”法式”定義寬鬆 | 當作”法式靈感”甜點,不預設期待經典 |
高階飯店/百貨甜點櫃 | 品質穩定、選擇多樣、方便購買 | 標準化生產、風味精緻但有時缺乏靈魂、價格偏高 | 方便應急或送禮 |
我的建議是:多嘗試!不要只看名氣或裝潢。先從小件的經典款(比如檸檬塔、可麗露、一個基礎款閃電泡芙)開始品嚐,感受它的基本功和平衡感。喜歡,再嘗試更復雜的款式。好吃的法式甜點,價格通常不會太便宜(成本擺在那),但貴的不一定好吃(反之亦然)。找到契合自己口味和價值觀的店家,支援他們,才能促使臺灣的法式甜點環境越來越好!法式甜點適合搭配什麼咖啡?我覺得黑咖啡或拿鐵都很棒!(疑問句收尾)
法式甜點 Q&A (快問快答)
這裡回答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:
- Q:法式甜點為什麼都那麼貴?
A: 貴有幾個原因:用料講究(法國奶油、頂級巧克力、香草莢、新鮮水果)、手工繁複耗時(你看上面食譜步驟多麻煩!)、技術門檻高(失敗率也高)、還有店租人事成本。當然,品牌溢價也是因素之一。但平心而論,好的食材和手工,成本本來就不低。 - Q:在家做法式甜點最難的是什麼?
A: 我覺得最難的是 “耐心” 和 “精準”。很多步驟需要等待(冷藏塔皮、晾乾馬卡龍皮、熟成內餡)、溫度控制要嚴格(煮卡士達、煮焦糖、打發蛋白)、材料份量要秤得很準(尤其馬卡龍)。沒有耐心和細心,很容易失敗。再來就是烤箱的磨合,每家烤箱脾氣都不同! - Q:第一次嘗試做法式甜點,推薦哪一款?
A: 檸檬塔! 相對步驟明確,失敗風險較低(最糟就是塔皮不夠酥或檸檬餡太稀/結塊,通常還能吃),成功後的成就感大,而且味道接受度高。避開馬卡龍或聖多諾黑這種大魔王等級的,先建立信心比較重要。法式甜點入門課哪裡有?多練習就對了!
法式甜點的魅力就在於,它精緻、優雅,充滿挑戰,但帶來無比的滿足感。不論是在臺灣尋找好店,或是捲起袖子自己動手做,這條甜蜜(有時也帶點酸和苦)的探索之路,我會繼續走下去。希望這篇滿載我個人經驗(和一點點吐槽)的文章,能給同樣熱愛法式甜點的你,帶來一些靈感和勇氣!Bon Appétit!